由于与台风“夏浪”共舞,受双台风效应影响,“娜基莉”未来移动路径变数大
台风“娜基莉”昨日凌晨生成 今夜起,浙中北沿海刮起大风 由于与台风“夏浪”共舞,受双台风效应影响,“娜基莉”未来移动路径变数大 可能近海擦过江浙沪,也可能在黄海上打转后消散 昨日凌晨2点,在西北太平洋上徘徊了半个月的台风胚胎即热带扰动96W,终于正式升级为今年第12号台风“娜基莉”(热带风暴级,英文名:Nakri,名字来源:柬埔寨,名字意义:一种花)。 由于“娜基莉”诞生的位置就在菲律宾以东洋面,而它的移动方向是西北偏北方向,目前预测它可能擦过江浙沪沿海,奔向胶东半岛方向。因此这个周末,风雨估计是少不了了。 台风送来清凉 浙中北沿海今夜起刮大风 昨天是个典型的酷暑天,烈日暴晒,高温闷热,截至昨日16时,全省除沿海地区以外均站上35℃高温线,高温范围较昨日进一步扩大。全省温度最高的地区为丽水37.7℃,金华永康以37.2℃紧随其后。杭城昨天最高气温36.5℃,较昨日上升0.6℃。 不过,如此的高温闷热天即将被台风“娜基莉”打破。据中央气象台昨晚23时的消息,“娜基莉”在距离我省宁波市象山县东南方向1035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(北纬22.4度、东经128.6度),最大风力8级,风速为18米/秒,中心气压995百帕,预报“娜基莉”将以每小时22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,将于7月31日晚上移入东海东南部海域。 浙江省气象台预测,“娜基莉”未来将向我省北部沿海移动,受其影响,明夜起浙中北沿海海面有大风天气,风力可能达到7~8级大风,部分海域或地区阵风可达9~10级。请渔船和过往船只注意避风,沿海和海岛做好相关防御准备工作。8月1日起,我省阵雨增多。 “娜基莉”虽然体型庞大 但目前看结构比较松散 从诞生到生成,“娜基莉”足足酝酿了14天,在台风中绝对算得上是长寿的。 台风是气象上对热带气旋的一种广义称呼。在台风最初的胚胎时期,只是一群没有明显组织的雷暴云,可能有机会发展成热带气旋,也可能只是热带气旋减弱后的残余。当这个胚胎发展到热带扰动或热带低压阶段,气象机构就会给它编号(比如96W,W是西北太平洋的英文首字母),但不被命名。只有当其继续加强并发展为热带风暴强度时,才算是台风生成,才被气象机构正式命名。 而台风生成后,按其强度分为:热带风暴、强热带风暴、台风、强台风、超强台风。从目前来看,“娜基莉”还只是热带风暴级别。 @中国气象爱好者说,从目前的气象云图来看,“娜基莉”虽然体型肥硕,但结构松散,其核心区空洞紊乱,有多个中心在混战,而对于台风来说,并不是核心越多越强,相反,只有一个核心才能集中能量。所以目前“娜基莉”的强度较弱。 不过,随着“娜基莉”的移动,其强度将逐渐加强。省气象台预测,“娜基莉”的强度可能加强为台风到强台风级别。 双台风共舞,路径变数大 可能近海擦过江浙沪 比起“娜基莉”,今年第11号台风“夏浪”更早一天就生成,昨天早上8时,它的强度为强热带风暴级别。 在历史上,曾经多次出现过双台风并存的局面。比如前年的强台风“天秤”和超强台风“布拉万”,也曾影响我省。双台风并存,环流形势较复杂,往往会导致台风强度和路径都发生很多变数,并不是简单的1+1=2。 在气象学上,有一个“双台风效应”(又称藤原效应),是日本气象学家藤原(Fujihara)博士于1921年至1923年在一系列的涡旋实验及观测中发现。当两个台风靠近时,并不一定绕着共同中心旋转: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热带气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动方向,或两股热带气旋互相排开,或一个跟随另一个移动直至合并,甚至它们之间不发生双台风效应。因此,每当出现双台风时,预测路径往往会变得十分困难。 对于“娜基莉”的未来路径,从昨天下午开始到昨天晚上,各相关气象部门都多次做了修改。中央气象台昨天下午给出的未来移动路径图中,“娜基莉”的登陆地点在舟山到浙北一带;到了昨天傍晚,中央气象台给出的路径预测图中,“娜基莉”的登陆地点变成了上海和江苏交界处。而在昨晚21时的最新路径预测图中,“娜基莉”的移动方向偏东了一些,擦过江浙沪沿海,奔向胶东半岛。 省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表示,由于双台风共舞,“娜基莉”未来移动路径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,因此还不好说它会不会在浙江登陆。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认为,“娜基莉”的路径确实纠结。如果西风槽减弱得快一点,西太平洋副高和大陆高压快速合体,那就是登陆江浙沪包邮地区的节奏;如果西风槽减弱得慢一些,副高西伸得弱一些,那去朝鲜半岛的概率最大;另外,还有可能在黄海上打转。有时形势差别就是一点点,结果却差很远。 本报记者 徐叔竞/文 林焱挺/制图 (责任编辑:追风一号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