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
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(热带风暴)活动最频繁的地区,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、七个之多。多年来,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,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。为了避免名称混乱,有关国家和地区举行专门会议决定,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,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。
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,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。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、加强国际区域合作。 同时台风委员还规定:如果某个热带气旋(台风)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,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除掉,并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(永久命名),其它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个名字。这样,就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 。 历史上被除名的台风编辑本段回目录自2000年1月1日使用新的台风命名法以来到2010年,已从台风命名表中除名的台风有: 2010年2010年的11号台风“凡亚比”9月19日从花莲登陆,导致台湾南部豪雨成灾,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及工农业损失。20日早晨在福建二次登陆,狂风暴雨给福建和广东也造成严重的灾情。 “凡亚比”的取代名字将在2011年底或2012年初举行的第44届台风委员会届会大会进行审议后,再给出新的命名。 2009年1、2009年的8号台风“莫拉克”造成台、闽、浙、赣如此重大损失,遇难人数600人以上,8000余人被困,经济损失无法估计。 2、2009年的16号台风“凯萨娜”造成菲律宾、南海诸岛、越南共计307人死亡,造成农业经济损失重大。 3、2009年的17号超强台风“芭玛”造成菲律宾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台湾降水量打破全年记录,给海南、广西等省造成一定洪涝灾害,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惨重无法估计。 对于2009年被除名的3个台风,根据2011年1月17日-22日在韩国济州举行的亚太经社理事会/世界气象组织(ESCAP/WMO)台风委员会第43届会议的决定,由Champi(蔷琵)、Atsani(艾莎尼)和In-Fa(烟花)取代Ketsana(凯萨娜)、Morakot(莫拉克)和Parma(芭玛)。 2006年
1、2006年的1号强台风“珍珠”(Chanchu),在菲律宾、中国东南部、台湾总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亿美元的损失。 2005年
1、2005年的9号强台风“麦莎”(Metsa),给我国华东地区造成重大损失。40万人被撤离,上海地铁停运。仅浙江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元(其中宁波损失27亿元)。江苏发生狂风暴雨天气,并且造成经济损失达12亿元。 2004年
1、2004年的1号台风“苏特”,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、关岛、北马里亚纳群岛、帕劳、中国台湾、日本等地带来一定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。(韩国命名) 2003年
1、2003年的1号台风“欣欣”,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造成一定灾害。(中国香港命名) 2002年
1、2002年的6号强台风“查特安”(Chataan),登陆日本关东平原,造成多人丧生和严重的财产损失。 2001年2001年的26号热带风暴“画眉”(Vamei),虽然不是很强,但它是有史以来最靠近赤道的台风,所以被除名了。 |